颅内取栓支架的临床试验样本量总结
1. 产品适用范围:
该产品适用于在症状发作8小时内移除颅内大血管(包括颈内动脉颅内段、大脑中动脉M1和M2段)中的血栓,从而恢复血流。不能使用静脉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IV t-PA)或IV t-PA治疗失败的患者是该治疗的人选。
2. 动物试验
申请人开展了动物试验以确认产品使用可行性及安全性。
2.1 猪模型
注册人在猪模型上与已上市产品进行了对比研究,共设置了两组研究,分别用于评估取栓安全性和体内血栓形成。
2.2 随访时间
评价时间点包括手术后3天以及术后28天。
 
3. 临床试验样本量总结
4. 
3.1 临床试验设计
3.1.1 采用前瞻性、多中心(17家临床机构)、随机对照,非劣效设计。
3.1.2 对照组:为已上市的颅内取栓支架
 
3.2临床试验样本量总结表
项目 试验组 对照组 总计
实际入组人数 117例 121例 238例
SS(安全集) 111例 121例 232例
FAS(全分析集) 112例 120例 232例
PPS(符合方案分析集) 110例 119例 229例
 
3.3 临床随访时间
 
项目 内容 随访时间
主要有效性评价指标
 
靶向血管成功再通率
 
总随访时间为90天
次要疗效指标 靶血管成功再通时间
第一次取栓后靶血管有效再灌注率
术后24小时和术后7天NIHSS评分
术后90天mRS评分及0-2分的比率等
安全性评价指标 24小时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
24小时非症状颅内出血率
24小时蛛网膜下腔出血发生率
24小时内死亡率
脑疝发生率
症状性和非症状性脑出血发生率
实质性出血I型及II型发生率
7天内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
术后90天全因死亡率
器械缺陷发生率
不良事件及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率等
  更多关于医疗器械注册、医疗器械临床试验、及医疗器械生产质量体系搭建的专业问题,欢迎随时咨询我们的专家团队!我们将提供从注册策略规划、资料准备,到与监管部门沟通的全流程专业服务,助力您的产品拿到医疗器械注册证及生产许可证,顺利上市!